在当今社会,有关书画鉴赏的图书并不少见,然而大多数名不符实,书画爱好者对那些故作高深、实际上空洞无物的所谓学术读物常常不满。满篇堆砌的专业术语,让人产生了广泛的“疲劳感”,很多人对此比较困惑,认为作者简直就是在浪费大家时间,完全不知口所云。
作为一名美术编辑,我深知这项工作的不易,一不小心就会滑向这个泥潭。所以,我经常思考,有没有一种形式能最大限度地照顾大多数读者?能让大家在轻松惬意的氛围下享受阅读之乐,同时能够深切感受到书画艺术的无穷魅力。结论是,我们必须换位思考,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,了解读者真正的需求是什么,围绕这个来组织文章。通过换位思考,我再一次意识到,读者需要真诚、客观的表达,厌恶“假”“大”“空”和混乱无序的东西。无病呻吟、矫揉造作都是对读者智慧的蔑视,我们一定要竭力避免。
本书即是这种思考的产物。
作为一本国画普及型读物,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挑选画家,这决定了本书的基础。如果基础不牢,那么所有的工作都会有问题。然而,当今艺术市场的繁荣也令我有很多困惑,搞不清楚很多“大师”的来路。有很多朋友问我,今后哪些画家会成为“大腕”,哪个“大师”的潜力最大,每到这个时候,我都会困惑,不知口如何作答。其实,透过艺术自身的规律,可以看出这个问题的端倪。历史上没有一个画家不是经历长期而痛苦的探索而得“道”的,艺术家只有通过艰苦的技法磨炼、不断地自我否定才能成功。那些没经历练而只想通过“顿悟”就功成名就的想法,是违背艺术规律的。而那样的画家也是不值得信赖的,但当今画坛充斥大量这样的伪艺术家。经济的繁荣给了这些人“炒作”的空间,他们似乎也心安理得,过得饶有滋味。对一般的书画爱好者和准收藏家而言,他们是最大的威胁。
因此,本书在挑选画家的时候,经过慎重考虑,我们确立了三个原则:首先是看他有没有深厚的学术底蕴,其次是看他在学术界是否被广泛认同,最后一条是看他是否在民间有收藏号召力。用这三条标准去检验陈钰铭,他显然是恰当的人选。
陈钰铭是一位人物画家,他以创作宏大的军事、历史战争题材和质朴的乡土题材蜚声画坛,享有很高的声誉。本书选取了他不同时期的数十幅代表作,分别给予解读,深入剖析了画家艺术风格、学术思想、审美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历程。
一个杰出的国画家,必须有独特的人格魅力,这也是国画特点所决定的。如果画家的作品能承载其人格,那么他的画就有魅力。否则,无论画家艺术主张多么前卫,作品不管怎么变化,都是苍白无力的。陈钰铭的不平凡正在于此,从他的画中,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性问题的不懈探索,以及充斥在笔墨缝隙的悲悯情怀。他的所有作品,几乎都具备这种个性化特征,这也是画家人格魅力的显现。
“善”与“美”是中国画中最有感染力、最有移情功能的两个元素,我们之所以能被国画作品所感动,往往是这两个元素在起作用,它触动心灵里最敏锐的神经,能让人们分泌内啡肽,让我们从不安浮躁中归于千和宁静,这也是大家酷爱这门艺术的主要原因。陈钰铭的“善”是以大爱的形式展现的,他爱亲人、爱乡亲、爱战友、爱劳苦大众,这种种的爱在其作品中都有淋漓尽致的表现;而其作品中的“美”往往是以悲壮、惨烈、崇高的形式所表露,这已经超越了传统人物画的审美范畴,在现实主义题材绘画中也是独树一帜的。
可以说,陈钰铭对传统绘画的贡献,具有某种史学意义。
在陈钰铭的作品中,不论何种题材,都融入了画家丰富细腻的情感,不仅有对战争摧残生灵的愤懑,也有对百姓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。画家在作品中始终贯穿的是一种仁爱精神,尽管有些作品反映的是悲剧,但其精神内核确是统一的。某些画面有些阴郁,格调偏于沉重,但是我们依然能读懂其内涵,并能为之感动。
陈钰铭的作品背后还有很多故事,我们在进行解读的时候把它们穿插其中,并且对重要作品配上画家的草稿、小稿,甚至还有采风的照片、模特和道具的照片,使读者能对画家的创作背景和过程,以及艺术生涯的欢乐与痛苦有所了解,力求让人们对陈钰铭严谨、务实、精益求精的作风感同身受。
归根到底,陈钰铭是一位富有才华和抱负的画家,他用作品尽到了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。也许我们不理解他的每一幅画面,但通过这本书,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好的画家,他就像我们的兄弟姐妹,朴实无华、温柔敦厚、有情有意。他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,令人倾心向往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